HHe fix template bug


.HHe fix template bug
HHe fix template bug

走近校友 | 肖臻:白衣战士,使命必达

时间:2020-04-15 编辑:

肖臻,于1986年从上海中医学院毕业,之后进入附属龙华医院从事中医儿科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师从上海中医儿科名家朱大年教授。1997年任龙华医院医务处副处长,2000年任龙华医院院长办公室主任,2001年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党委、校长办公室副主任,2002年任附属曙光医院副院长,负责曙光东院的建设和运行,2007年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交流处处长、国际教育学院院长,2012年任龙华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目前还担任中国医院协会中医医院分会第一届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全国中医儿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海外中医药师注册论证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考试与测评委员会第一届理事会理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上海申康医院发展中心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第九届理事会副会长、上海市医院协会第二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上海市医师协会理事。

肖臻  2007MPA校友


爱岗敬业  努力奉献

当来到古色古香的以中医见长的龙华医院见到肖院长的时候,他如沐春风般的亲切与和蔼让人感到非常舒服;当谈到过往经历,更多地倾听其内心成长时,肖院长对医学事业的深切热爱、对医生队伍以及病患的关爱、对医患纠纷的担忧和无奈亦深深吸引着我去“读”他和他背后医院里的故事。

肖院长于1986年从上海中医学院毕业,之后进入附属龙华医院从事中医儿科的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师从上海中医儿科名家朱大年教授。中国儿科医生一直处于稀缺的状态,肖院长从医时,更是稀缺。在面对病患儿童,尽早地减轻儿童的病痛是肖院长当时的首要目标,兢兢业业,日夜工作,加班是常有的事情;肖院长还分享了一个小细节:儿科医生在检查病患儿童之前,通常都先用体温将听诊器焐热,双手反复搓热,这个下意识的动作是希望让儿童在听诊时没有不适感,让其更平静更舒服。这些非专业人士无所知的细节确实是真真切切从病患的真实体验出发考虑,细微之处见真章,真的是医者仁心!

当谈到肖院长从医生岗位步入管理岗位,如何将解决医生的高强度工作这个问题时,肖院长分享道:“目前上海市民都是自由择医,根据个人需要去不同医院寻求治疗服务,这就造成了声望越高、专科优势越突出、临床越显效的医院病人越多。龙华医院目前有1800多名正式员工,300多名委培医生,每年400多万门诊量,人均门诊量在全市是最高的,这是一个现实。龙华医院还吸引了40%的外省市的病人求医,因此对于我们医护人员的爱护和关心也是放在首要任务上的,我们主要通过这三种方法:第一,通过给老医师配助手,使他们减轻一些工作负担;第二,推行信息化的手段替代过去繁琐的、纸质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第三,给我们的员工提供培训、进修深造以及提升薪酬的方法,使得他们的劳动价值能够得以体现。但是从整个医疗行业来看,医生的高强度工作量是无法避免的,我们管理者只能尽量地去缓解。医生的压力如影随形,与日俱增,随着专业的增进,越来越多日夜颠倒的手术安排,以及不规律的三餐时间,和来自患者家属的无声“讨伐”,这与学术和能力无关,而是不可避免的风险与压力。”真心期待医生们的无形压力会随着人们更多的理解而减少,毕竟如果没有这群白衣天使,我们将无法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与不安。正因为有了为我们劳心劳力的医生们,我们的健康才有了更多的保障,所以我们更应该给予这群无私奉献的从业者一丝尊重、信任与爱护。


不忘初心 解决医患纠纷

医生是在救死扶伤的同时,需要不断精进技术、持续克服医学难题的职业,其辛苦付出的背后也潜藏着无数的风险和心酸。当提到职场中遇到的瓶颈时,肖院长回忆起了在处理医疗纠纷时所遇到的冲突与艰难:医患冲突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对于挽救生命来说,医院可采取的医疗手段很有限,而病人的期盼又非常强,一旦结果超出预期,心理上就很可能产生激烈情绪。在十几年前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并不多,但是一旦发生,冲突是非常激烈的。医患冲突带来的那种难以抵抗的心理压力非常之大,当时甚至非常希望第二天发生不可抗力事件,这样就不用去面对第二天的家属上访。但是在重压之下还是需要去认真面对和解决的,在解决冲突的时候,要保持绝对的冷静,不退缩也不放弃;从自身出发,要掌握恰当的工作方法,比如换位思考,需要首先了解他们的诉求,通过非常周密的调查,给予其非常明确的时间,给出实事求是的答复;还有一点至关重要,就是一旦发生错误,需要非常坦诚地承认错误。在当时的环境下,已经能妥善地处理问题。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法制观念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能够理解医生的工作,许多红头文件都在加强对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保障,比如成立第三方的调节机制、医疗纠纷调解委员会、医学会以及保险公司的介入,都在从第三方的角度进行调节和弥补,医患纠纷的解决方式得到了很大的缓解,但是这部分工作对于医院来说,压力始终存在。”

从肖院长的语气中,我听出了些许无奈,医生的使命是救死扶伤,我们并不能把全部的希望寄托于医生起死回生的能力,因为这种能力根本不存在。因为医学是一门经验科学,仍在不断地发展中,势必经历失败与挫折,只有不断汲取经验和教训,经过不断地临床验证,才能有更好的发展。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医患纠纷能够更少地出现以及能更好地得到解决。


风雨背后 业绩斐然

优秀是一种习惯,优秀的人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能游刃有余、出类拔萃,这在肖院长身上体现地淋漓尽致。肖院长在2002年接任曙光医院副院长,负责曙光医院东院的基础建设和运行,这段经历令其十分难忘。当时区政府给了160亩土地,830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作为浦东新院的建址,肖院长完全非建筑科班出身,当时他的压力和面临的诸多挑战可想而知。而他从一个门外汉到项目竣工只用了660天,创造业界神话,这个记录至今没有被人打破!同时曙光医院东院因其独特创新的设计风格,几乎将建筑界所有奖项收入囊中,可谓风光无限。

业界神话往往是由日日夜夜的不眠不休创造出来的,肖院长回忆说,其中遇到了最大的考验是在2003年非典爆发期间,3个多月,人工奇缺,工程被严重滞缓,看着停滞的工程现场,他那段时间真的是心急如焚,唯一能做的就是将下一阶段的项目细节周密安排,可以提前做的工作全部一一落实,能规避的风险一一扫除,设施、设备、后勤、项目管理、流程批复等等事无巨细,为人工到来的快速上马、无缝衔接做万无一失的准备,这才铸就了曙光医院浦东分院项目即便遇到了不可抗力还能够以660天的速度竣工的业界神话。肖院长从一个外行到创造佳绩的专业人士也是仅仅用了不到两年的时间,工程项目的技术难度、独特设计的实施困难、项目管理的复杂性、不可抗力的处理等等无一不是肖院长一一学习并带领团队逐个攻破,实战期间带来的管理能力提升更是十分珍贵,令人钦佩!


塑造自我 心仪华师

曙光医院浦东分院建成之后,肖院长萌生了进入高校深造的想法。主要是想系统性地学习提升自身的综合管理能力,以前实务型的工作依赖经验型的管理比较多,做法缺少系统性的考虑,在理论上进行总结和借鉴也比较少;另外是出自内因,出于给自己一些压力的想法,人生跨过四十个年头,他想给自己尽快充充电。在选择时,华师大口碑很好,肖院长的许多师兄都是从华师大毕业,师兄们都向他推荐华师大;加上自己家离华师大非常近,自己非常心仪华师大,后来自己能够被录取,真的是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肖院长提到在华师大学习期间收获非常多,在与华师大老师的接触过程中,其感受到了“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华师大整个MPA课程的设置、老师的严谨教学风格以及授课内容的详实,对其触动很深,因为他1981年参加的高考,在市重点就读两年,整个教育体系相对不完整,通过MPA学习,给了自身教育体系非常大的弥补;另外在校期间,结识了许多非常有意思的同学,收获了很多好朋友,各行各业的,至今还都在保持联系;当时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活动、一起交流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感悟,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自己的生活状态,也拓宽了自己的视野。



振我龙华 佑我中华

在上海市民中有这样一个说法:“看中医,去龙华”,足以说明龙华医院在上海市的影响力。肖院长分享道:“龙华医院的中医特色得益于许多的专家群,得益于长期以来以中医特色为根本,坚定不移走中西医结合发展的道路。但是,在中医特色非常强的情况下,我们也意识到,在上海这样一个现代化的大都市,龙华医院还承担着国家中医药发展的战略任务,所以仅仅有中医特色还不够,还需要借鉴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和国际化的标准来进行自我加压和完善。因此我们在2013年开始提出做JCI(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认证,JCI认证是世界卫生组织公认的最高管理标准,代表了医院服务和医院管理的最高水平,在行业内叫做金标准,每三年会有一个新的版本推出,而其中的学术型医学中心是其最高等级;我们希望将获得最高等级的JCI认证作为一个抓手,进而提升整个医院的管理水平、服务水平以及核心竞争力。经过近5年的不懈努力,2018年6月,龙华医院通过JCI初次评审,成为首家通过JCI学术型医学中心认证的中医医院。目前世界上有1000多家医疗机构通过JCI认证,其中国内有100多家,中医院只有龙华医院一家,而学术型医学中心认证,大概10几家,目前也只有龙华医院获得了此项认证。

肖院长认为院长就是一家医院的掌舵者,需要有一个比较开阔的视野,要在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的前提下找到行业发展的明确方向,因为JCI学术型认证是西医医院定出的标准,龙华医院作为中医见长的医院通过了JCI学术型认证,对于全国的中医院来说都是一个非常大的鼓舞。现在以及未来阶段,肖院长已经在为龙华医院更高质量的发展做准备和努力,医院管理更加精细化,将更多的收益是用于医院发展,把龙华医院做成具备最高品质、最大贡献以及最有温度的医院。


Q:您能分享下您在华东师大印象最深刻的老师吗?

肖臻:很感谢我的导师吴志华教授,吴老师不仅课上的好,指导学生论文写作也很认真,对论文质量的要求很高,有时候晚上很晚还打电话指导论文怎么写,导师认真负责的教学态度和高深的学术造诣使我受益终身。陈爱平老师谆谆善诱的教学风格给我的感触也非常深刻。刘大卫老师,是教我们人力资源的老师,上课很接地气,喜欢用案例的方式给我们讲课,因为刘老师本身就有着丰富的管理和实务经验,讲课有血有肉。张素梅老师对学生非常关心,每天很早就会在学校班级门口和学生见面,王红岩老师对我们要求也很严格。另外,我非常感激华师大MPA中心安排很多华师大非常知名的教授给我们做讲座,这些讲座非常系统,有助于扩展我们的知识面,提升思考的深度和眼界。

Q:您的人生和职场座右铭是什么?

肖臻:道固远,笃行可至,事虽巨,坚为必成。你现在的行进过程离你想要到达的目的地非常地远,但是只要你坚持在走,终究可以达到你想要的目的地。你所从事的任何事情非常难,但是你持之以恒地去做,你就能完成它,所以我们要去挑战自己,自我加压,追求卓越。

Q:您对华师大未来的期望和展望是什么?

肖臻:华师大是一所综合型研究型的985双一流院校,从MPA的角度来说,希望华师大拥有自己的附属医院。

Q:您对学弟学妹们的寄语是什么?

肖臻:对于目前在校学习的学弟学妹们来说,应该珍惜学习的机会,其次珍惜和老师以及同学们相处的宝贵时间,这将成为你们很好的回忆;希望我们的所学可以学以致用,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使用,这样才不会辜负学校和老师的期望。

Q:您对母校的祝福是什么?

肖臻:希望我的母校重新焕发青春,在今后国际化的道路上,能够走的更远!


请识别二维码

关注MPA校友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