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He fix template bug
HHe fix template bug
. HHe fix template bug
HHe fix template bug

一、专业简介、办学指导思想

(一)专业简介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创立于2001年,是国务院批准的全国首批试点招收和培养公共管理硕士的单位。自首届招生以来,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硕士(MPA)项目2001-2021年期间,共录取了3440MPA研究生,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专业人才2900多名。目前,在读MPA研究生共约540人。

公共管理硕士(MPA )点依托公共管理学科现有1个公共管理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公共管理博士后流动站,行政管理、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保障3个二级学科博士点和二级学科硕士点。2012年,我校公共管理学科被评为上海市一流学科,2012年教育部第三轮学科评估并列15位,2016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为B+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借助学校优质资源,统筹校内外资源,构建理论学习与实践能力相统一的培养体系,致力于成为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国内一流的公共管理人才培养基地,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卓越管理人才。

(二)指导思想

1.对标公共管理硕士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围绕全国MPA教育指导委员会的指导意见,构筑基本培养体系,使学生掌握系统公共管理知识、理论和方法,具备从事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能力。

2. 以上一轮MPA评估A+院校为标杆,构建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组建高水平复合型师资队伍,不断提高培养质量。

3. 依托校内外著名学者、行业专家的支持,不断完善培养体系。一是邀请校内外著名学者、公共管理实践专家、政府高层官员等举办人文社科精品、局长论坛、公共管理前沿论坛三个系列讲座,提高学生人文素养,对接公共管理最前沿实践;二是邀请校内其他学科优秀教授授课,使学员能领略名师风采,拓展学生理论视野和人文素养。

4. 融合多维力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通过组织社会实践调查和参加全国公共管理案例大赛,提升学生分析、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能力。依托校外导师、行业专家、校友资源,打造学生社会实习基地;与长三角多家单位携手,组织班级主题实践活动。与美国雪城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合作开展短期访学研修活动,打造社会实践新形式。

二、培养目标 

(一)培养目标

公共管理硕士(MPA)专业秉承“全时空卓越育人”理念,以培养“公共意识强、研究功底实、实践能力优、公共责任显、综合素质高”的拔尖人才为核心目标,坚持立德树人,推进五育融合,将“全方位、全要素、全周期”厚植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培养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的高层次、复合型公共管理专业人才。

依托华东师范大学作为著名综合性大学的优势,通过不断探索和优化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和上海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其它公共机构培养具备良好的政治思想素质、职业道德品质、人文社会科学素养和国际视野,系统掌握公共管理理论知识和方法,具备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能力,具有明显的职业成长优势和竞争力的德才兼备、高层次、应用型、复合型专门人才。

(二)特色定位

1.厚植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科根基

华东师范大学MPA项目高度重视培养质量,为MPA研究生提供各种高水平的系列讲座和专题讲座。近5年来,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著名教授,先后为各届MPA研究生开设了60多个涉及文学、历史、哲学、文化、政治、经济、社会、心理、国际关系等领域的专题讲座;同时邀请国内外公共管理领域的著名学者、公共管理实践专家、政府高层官员,举办了各种讲座40多场次。人文社科精品、局长论坛、公共管理前沿论坛三个系列讲座开拓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提升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家国情怀。

2. 聚焦学生实践管理能力提升

华东师范大学MPA项目在上海市区两级党政机关聘请了一批学者型、专家型的领导干部担任MPA兼职导师,并在上海市的市区两级党政部门签约了14家单位为教育实践基地,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常态的资源条件。加强案例开放、案例教学、主题研讨等互动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注重学生案例分析能力的培养,开设了《公共管理实务》课程,指导案例开发与写作,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案例大赛,提高理论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多途径拓宽MPA学生国际视野

经济与管理学部积极推进国际化进程,目前已与美国、法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荷兰、以色列、日本、韩国及港澳台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在学术科研、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与合作。MPA项目除了开设公共管理前沿系列讲座,不定期邀请国内外公共管理学界及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如前美国公共管理学会会长、前澳大利亚公共管理学会会长等),为MPA学生做理论与实践的专题讲座外,还定期组织学生赴国外顶尖高校(如“美国MPA教育摇篮”的雪城大学马克斯维尔公民与公共事务学院、英国牛津大学)进行短期研修,开阔学生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国际视野。

三、培养模式方式

 (一)培养模式

在课程体系上,分为学位公共课、学位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五个模块。在教学方式上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专业必修课程的基础上,融合不同的专业选修课程进行公共管理能力的培养,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导向。

在师资配备上,采用开放式、多元化的师资配备,整合校内外优秀公共管理师资,为MPA学员提供最新的公共管理知识和实践指导。

在考核形式上,改变以传统考试为主要标准的课程考核形式,形成由课程考试、案例讨论、小论文、实践报告等部分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

在毕业论文上,采取导师负责制的指导方式,吸收有实践经验的公共部门行业专家作为兼职导师共同参与到学位论文指导、开题、预答辩、评阅、答辩等培养环节。

 (二)学制年限

学制为2.5年,最长不超过5年。原则上不受理提前毕业的申请。

 

四、领域与方向

1. 行政管理方向;

2.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3. 社会保障管理方向

4. 教育管理方向

今后将根据公共管理事业发展以及社会对公共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情况调整专业方向设置。

五、培养环节与学分要求

 (一)学术道德与规范教育

坚持“立德树人”“三全”育人实践路径,加强学术道德、职业道德和伦理教育。

1. 强化学术道德和规范教育。在育人各环节加强学生行为规范培养,加强学业考评、论文撰写过程中的伦理审查。学术规范是研究生在开展研究工作必须遵守的基本规则。研究生参加院系组织的相关专题工作,在导师的指导下,参加研究生培养系统培养环节的学术规范测试,测试合格方可进行论文开题。

2. 注重学生个人品德培养。围绕五育融合,通过新老生联谊体育节、新生团体心理训练构建长时段教育系列活动,开展仪式化文化熏陶和入心式感恩教育,强化对师大人的身份认同和情感认同。

3. 从课程体系和养成教育入手,塑造职业价值观。落实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师职责和责任,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注重科学研究道德和精神的培养;设置管理素养模块,通过《公共管理》及《公共政策分析》等管理素养课程,注重学生品格、性情、底蕴的提升和塑造。

4. 以社会实践为载体开展学生职业操守教育。依托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上海市交通港航发展中心、上海市长宁区新华路街道、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政等14家单位合作建立学生实践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共惠、多方联动。以立体化案例实践模式为第一和第二课堂“联结点”,学生深度参与案例调研、编写与展示,直面“多元性”与“复杂性”情境,全面提升识别、研判和解决公共管理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

1.课程体系建设

在课程体系上,分为公共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专业实践等模块。根据全国MPA教指委《指导性培养方案》要求,围绕基本理论与知识设置《公共管理》与《公共政策分析》《社会研究方法》等8门必修课;围绕基本技能设置《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及《劳动法》等15门专业方向课。设置《城市规划与管理》等专业选修课程,打造针对学生职业需求的个性化选修模块。

1)基本架构与特色

一是,打造高质量核心课程。建立复合型高水平教师梯队,每门核心课程师资分AB角,集体备课,从前沿及实务维度统一课程大纲,确保课程的高质量和实务性。二是,根据专业方向设计专业必修和选修课程。围绕四个专业方向设置符合专业特色必修课程,如行政管理设置《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应急管理》、《社会组织管理》等必修课程;根据学生个性特点和需求设置专业选修课程,如行政管理方向设置《公文写作》、《城市规划与管理》等选修课程。三是,优化实践型教学环节。开设《公共管理实务》课程,选聘优秀教师授课,为后续以社会调查、案例写作为形式的社会实践打好理论基础。

2)注重实践能力提升

一是在上海市区两级党政机关聘请了一批学者型、专家型的领导干部担任MPA兼职导师。兼职导师主要承担四方面任务:为MPA学员开设公共管理系列讲座,如公共管理论坛系列、公共管理局长论坛系列、上海城市管理与创新系列等专题讲座;部分兼职导师与专任导师合作指导MPA学位论文;少部分兼职导师参与某些课程的部分教学;兼职导师为本校MPA人才培养献计献策。二是在上海市的市区两级条块党政部门签约了14家单位为教育实践基地,如上海市民政局、上海市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上海市交通港航发展中心、上海市金山区枫泾镇政等,为实践教学提供了常态的资源条件。三是在课程教学方面,要求每一门课的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多采用案例分析、主题研讨等互动教学方式,以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解决实践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四是注重学员案例分析能力的培养,开设了案例写作指导课程,组织学员积极参加校内外案例大赛,提高学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根据需求动态调整课程

一是,保持课程的动态性。从学科导向转向需求导向,开发《公文写作》、《公共管理实务》等系列课程,不断满足社会和学生的需求。二是,强化课程与时代的联系。关注学科发展不断涌现的新知识并纳入教学内容,如将一网统管、一网通办等新的知识内容融入课程内容中。三是,形成新课程开发机制。邀请公共管理专家来校开设公共管理前沿系列讲座,不定期地邀请国内外公共管理学界及相关领域的著名学者,如前美国公共管理学会会长、前澳大利亚公共管理学会会长等,为MPA学生做理论与实践的专题讲座。进一步凝练成新课程。

 

2.学分要求

总学分至少应修满40学分。其中,公共课程5学分,核心课18学分,专业必修课不少于8学分,专业选修课不少于7个学分,社会实践2学分。

3.课程设置及学分要求

     

课程类别

课程名称

学分

公共课程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2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1

英语

2

         核心课

学术规范和论文写作

1

公共管理

3

公共政策分析

3

社会研究方法

3

政治学

2

公共经济学

2

宪法与行政法

2

电子政务

2

 

 

 

 

行政管理方向

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

2

公共部门绩效管理

2

社会组织管理

2

应急管理

2

公共管理实务

1

公文写作

2

城市规划与管理

2

社区管理

2

领导科学与艺术

2

组织行为学

2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2

人文社科精品讲座

2

教育管理方向

教育伦理学

2

教育财政学

2

课程与教学管理

2

教育评价理论与方法

2

教育管理实务

1

教育行政管理

2

教育研究方法

2

教师和校长专业发展

2

学校管理与案例

2

教育市场

2

教育领导学

2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方向

人力资源管理

2

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

2

人事心理与测评

2

劳动法

2

公共管理实务

1

公文写作

2

城市规划与管理

2

社区管理

2

领导科学与艺术

2

组织行为学

2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2

人文社科精品讲座

2

社会保障管理方向

中国社会保障政策

2

社会救助与社会福利

2

劳动法

2

人口管理

2

 

公共管理实务

1

公文写作

2

城市规划与管理

2

社区管理

2

领导科学与艺术

2

组织行为学

2

社会保障基金管理

2

人文社科精品讲座

2

社会实践

 

2




(三)专业实践

专业实践是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必修环节,所有公共管理硕士研究生都必须参加专业实践活动,不接受免修申请。专业实践计2个学分。 

专业实践的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公共部门的管理实践,包括公共部门改革、实践创新以及有特色的做法等,并要求学生开展理论联系实际的调查研究,由此开阔公共管理视野和提高分析、解决公共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实践的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三学期。MPA研究生社会实践采取多元化形式,包括短期社会实习、社会调查、案例写作、学员论坛、国际短期访学等形式。无论采取何种形式的社会实践,都必须严格按照中心规定的要求撰写实习报告或者提交调查报告。中心将会根据实践教学要求,规范社会实践过程,注重过程监督与结果考核。以社会调查、案例写作为形式的社会实践,必须根据《公共管理实务》课程确定的主题,分组实施实地案例调查,形成案例调查与分析报告。

社会调查、案例写作形式的专业实践的组织由中心根据案例开发系列课程统一安排。开始专业实践前,学员需制定社会实践计划;实践结束后,学生须填写《社会实践考核登记表》,并撰写和提交专业实践报告;专业实践的成绩分别由实践单位或指导教师、培养单位评定审核,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

 1.专业实践模块

1)德育思政模块。参加形式:选择参加;主要内容和考核要点:行业模范分享、思政讲座、心理导航、形势政策课程、思政移动课堂(企业及社会组织等)等——学生事务部(不计学分,供实践成绩参考)。

(2)各类赛事参加模块。主要内容:校级及全国MPA案例大赛——教学事务部、学生事务部;

3)班级主题实践模块。参加形式:选择参加;主要内容: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各类主题实践活动;——班主任、学生事务部(不计学分,供实践成绩参考)。

4)社会调查模块。参加形式:选择参加;主要内容:社会调查、学员论坛——教学事务部。

5)国际访学模块。参加形式:选择参加;主要内容:国际短期访学教学事务部、国际交流部。

学生在校期间需完成2学分校内实践学分,否则无法进入中期考核。学分项目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开设,如有变更以具体项目发布的信息为准。

 

2 专业实践模块设置表

模块

实践形式和内容

主体

实践内容和工作量

备注

德育思政

行业模范分享、思政讲座、心理导航、形势政策课程等

学生事务部

不计入学分,供实践成绩参考

 

各类赛事

参与校级及全国MPA案例大赛等

教学事务部、学生事务部

计入学分

 

班级主题实践活动

以班级为单位组织各类主题实践活动

班主任、学生事务部

不计入学分,供实践成绩参考

 

社会调查

社会调查、学员论坛

教学事务部

计入学分

 

国际访学

国际短期访学

教学事务部、国际交流部

计入学分

 

注:(1)研究生需完成2学分实践学分,以参与校级及全国MPA案例大赛为主要实践形式,其他模块作为补充。(2)实践学分项目根据每年的实际情况开设,如有变更以具体项目发布的信息为准。

2.成果与评价

1)成果形式

按照实践主要内容,根据破五唯、分类多元评价的基本精神,本专业实践成果形式,一般为各类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报告、案例大赛获奖证书、主题实践活动总结报告、国际访学结业证书、实践单位反馈评价等。两次专业实践不通过,可申请肄业,不主动申请者按退学处理。

2)成果使用

专业实践成果可作为毕业或申请学位的条件、作为学位论文(成果)的一部分,也可仅作为实践成果。

 

(3)成果考核与评价

 

     以社会调查、案例写作为形式的社会实践,必须根据《公共管理实务》课程确定的主题,分组实施实地案例调查,形成案例调查与分析报告。专业实践的成绩分别由实践单位或指导教师、培养单位评定审核,成绩评定采用百分制。两次专业实践不通过,可申请肄业,不主动申请者按退学处理。

 (四)学位论文

1.论文基本要求与评价指标体系

学位论文应体现MPA专业学位的特点,选题聚焦公共管理领域的具体问题,特别鼓励学生选择与自己的工作领域和工作岗位相关的问题展开论文研究。学生应该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方法,展开调查研究与分析论述,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或改进管理的措施。学位论文应在导师指导下,通过开题、调研、写作、预答辩、答辩等环节完成。其中,论文开题时间应至少在答辩前半年进行,论文正文字数应在2万字以上。

 

1)论文选题提倡研究公共管理领域具有实践意义的应用性题目,避免纯理论研究的学术性题目;其次,应聚焦公共管理研究领域。研究对象包括但不局限于各级政府机关、党群组织、各类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最后,论文选题宜小不宜大,可以是研究公共部门中某一系统、某一层级、某一部门、某一事业类别、某一社会组织类别中某一具体问题。导师应该指导学生论文选题,避免过大、过小或者偏离公共管理领域。

 

2)论文基本要求及格式

a.论文应注重研究和解决公共部门在公共管理实践中的具有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的问题。

b.论文研究应理论联系实际,即综合运用公共管理相关理论知识和方法诊断、分析、解决公共管理的实际问题。论文形式主要包括专题研究、案例分析、调查报告等。

c.论文须在绪论或导论部分阐述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综述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具体说明研究方法等。

d.论文要有一定数量的注释和参考文献。

e.论文正文字数要求在2万字以上

f.论文文本复制检测的文字复制比按学校规定执行。

g.论文撰写中严禁抄袭等违反学术规范或学术道德的行为。

h.论文的中英文题目、中英文摘要、中英文关键词、章节目、文句、图表、注释、参考文献、附录以及排版等应规范,符合统一规定的体例和格式。

2.论文开题、预审

1)开题(非全日制在第四学期初完成)

1.中心统一组织教师和学生进行论文开题,开题小组原则上由三位老师组成,具体人选由中心统一安排,负责论文题目、论文结构和论文写作规范等方面的指导和审查;

2.学生应通过研究生培养系统递交电子版开题报告,研究生导师在规定时间内进行审核。

3.对于论文开题无故拖延、态度不端正的学生,开题小组可建议其延期开题并延期答辩;

4.在听取开题小组的意见和建议后,学生须对开题报告进行修改,并于两周内上交修改后的开题报告;

5.未按规定时间提交开题报告者,将按做延期答辩处理。

6、二次开题不通过,可申请肄业,不主动申请者按退学处理。

2)中期审核(非全日制在第四学期末完成)

中期审核包括以下两部分学业档案:

1.课程学分和成绩;(由中心负责审核)

2.开题报告;(由学生递交)

通过中期审核者才能进入学位申请环节。

3)论文撰写(非全日制在第四学期完成)

1.学生应结合设定的写作进程和时间,与指导教师进行沟通,积极撰写论文;

2.论文写作要求参见论文写作规范。

4)提交论文初稿(非全日制在第四学期末完成)

1.学生应于规定时间内前完成论文初稿,并将论文提交给指导老师。指导老师应该对学生论文结构、适用理论、研究方法、数据分析、格式等关键内容进行把关,指导学生反复修改和完善论文。

2.学生应该根据导师的指导意见认真修改论文,待论文基本定稿、导师审核同意后,方可进入预答辩环节。

3.未按照规定事件向中心提交电子版论文初稿或修改稿,将做延期预答辩处理(一般延长6个月)。

5)预答辩(非全日制在第五学期初完成)

1. 预答辩采取导师回避和双盲制度,切实把好审查关卡,把问题论文拦在送审大门之外。

2.中心统一组织论文预答辩,预答辩需提前准备纸质版论文供专家审阅;

3.预答辩过程中,学员陈述内容包括:

1)论文题目

2)选题缘由

3)论文依据的理论与运用的方法

4)论文的框架

5)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6)论文的不足之处

7)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

4.预答辩未通过者,按延期处理,修改完善后参加下一次中心组织的预答辩。学生应该认真整理专家意见,并及时向导师反馈,根据导师指导意见认真修改论文。

 

六、培养环节审核

培养环节的审核包含学术规范测试、课程审核、专业实践审核与学位论文开题审核四部分。不晚于基本学习年限内倒数第二学期末完成。

研究生须通过学术规范测试,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课程学习并通过考核、获得学分,完成培养方案规定的专业实践工作并通过考核、获得学分,通过培养单位组织的学位论文开题报告答辩。培养环节审核通过者,且完成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审查阶段。

 

1 培养环节审核进度表

 

环节

名称

2.5年制
最晚完成时间

要求和处理

培养及审核

环节

课程学习

第四学期结束前

 

专业实践

第三学期结束前

两次考核不通过,可申请肄业,不主动申请者按退学处理

学术规范测试

论文开题前

完成后才可以进行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开题

第四学期初

两次开题不通过,可申请肄业,不主动申请者按退学处理

培养环节审核

第四学期结束前

培养环节审核通过方可进入学位论文审查

学位论文审查环节

论文审查、答辩与申请学位

第五学期

 

 

七、学位论文审查与答辩

 

通过预答辩后的学位论文,方可进入论文重复率检测、盲审抽查、评阅评议、答辩等环节。可按照学校规定制订本专业学位实施细则

 

(一)提交论文终稿(非全日制在第五学期初完成)

1.电子版论文终稿提交:在规定时间内提交指导老师审核通过的论文终稿、检测复制比稿件和盲审稿件给研究生秘书,用于盲审和复制比检测;

2.在规定时间内进行盲审抽取,并按照要求上交所需论文和送检盲审资料;

3.延期提交论文终稿者,将做延期答辩处理;

(二)复制比检测、盲审、评阅(非全日制在第五学期初完成)

1.论文送审一般包括复制比检测、盲审抽检和校内外评阅三个环节,复制比检测和盲审抽检,均按照学校研究生院统一要求,严肃公正、严格要求、有序开展。

2.中心将复制比检测论文上交研究生院进行检测,复制比超过规定标准的,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3.中心将盲审论文上交研究生院,由研究生院集中组织送审。盲审不通过的,按照研究生院和经管学部专业学位中心有关规定处理。

4.在研究生院统一部署下,中心将组织和实施校内外论文评阅工作,评阅专家为两人,校内一位,校外一位。评阅不通过的,不得参加中心组织的论文答辩。

5.复制比检测、盲审、评阅结果为“异议”,按照研究生院有关规定处理。

(三)正式答辩(非全日制在第五学期中完成)

1.中心统一组织学位论文答辩工作,具体事时间根据研究生院安排进行。学员应该根据中心统一安排和要求,按时提交答辩版本论文,并做好答辩准备工作。

2.论文评阅应选择校内和校外的专家各一位,拟聘请的论文评阅人需具有副高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专业学位论文实名评阅人至少有1人为本专业(行业)实践领域的专家。具有讲师及相当职称且已获得博士学位的专家,如系专门从事申请人所撰写的论文课题领域研究的,可以作为论文评阅人,但是仅限1名。论文指导教师不可作为本人指导的学生的论文评阅人。

3.论文答辩委员会应由三人或以上专家组成(组成数应为奇数)。原则上有外校专家担任答辩委员会主席。答辩委员会委员的专业技术职称要求同评阅人。

4、答辩未通过者,应该根据专家意见修改论文后参加中心组织的下一次论文答辩。

 

八、学位申请

研究生达到培养方案要求并通过论文答辩,经各专业学位评定小组审核、校专业学位评定分委员会审议通过后,经校学位评定委员会审批,可授予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同时获得硕士研究生毕业证书。

 

 



HHe fix template bug